|
智慧物流不再是概念 财政部专项资金助发展自IBM提出智慧地球,进而提出智慧城市之后,智慧化概念正在不断深入各类现有体制当中,比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现在我国正在顺应时代需求,努力推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的物流产业智慧化改革,财政部已通过下拔专项资金的形式促使产业进步。 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回升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到四季度结束了增速持续回落的局面。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物流业实现稳中渐升。据初 步测算,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 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3.5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1%,增幅虽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比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出1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智慧物流”是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等机构单位联合提出的概念。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智慧物流概念出世的同一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两年后,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强调,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两项政策都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此,据工信部讯息,工信部和财政部将继续在2013年通过专项资金方式,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并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中央发展智慧城市的背景下,此举将为物联网企业带来资金,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 由于智慧城市能推动稳增长保就业,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去建设落实。目前中国的物流业发展依然滞后,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瓶颈使得我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美国。而前期阿里集团的"菜鸟"起飞,智慧物流的大浪已经展开。 当前,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智慧物流理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话、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 (来源:工控网(百站))
|